“家规家训家风”优秀征文推荐——家的涵养 爱的力量
作者:罗兵红
春光正好,陋室的阳台上,一排排的布鞋占据了整个的阳台空间,数一数,竟然有十几双,这还不包括没有随身携带的,这些,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上去的。从我记事起,妈妈每年都会给家里的老老少少做上一双布鞋,这是母亲爱的传递,母亲用布鞋将勤俭、关爱、体贴、陪伴、无私的家教传递。布鞋,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陪伴,无论何时何地,它都没有缺席过。
贫穷幼年:布鞋是“眷属团圆终岁乐”的知足
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贫穷偏远的小山村里,村里只有一条路通向外面的世界,弯弯曲曲,一下雨就泥泞不堪。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,但他却是那个年代村里唯一的高中生,当过兵,退伍回来后继续务农,因为父亲见识过外面的世界,懂得知识的重要,所以他比一般的村里人都有远见。母亲也是一位很有见地的女性,善良,智慧,淳朴。爷爷有两个儿子,父亲结婚以后就分家了,听母亲说,当初分家的时候就是给了几斤猪油,一张床,连碗筷都没有,父母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,靠着种田,节俭过日子,将一分一钱攒下来,置办了必要的家具。等我跟妹妹出生了,家里又要准备每个学期的学费,在我的印象中,每年的开学是父母最发愁的时候,但即使是这样,父母却坚持一定要送我和妹妹走出农门。所以,为了节省钱给我们读书,家里该省的就省,衣服也是我穿了留给妹妹,但唯独母亲的布鞋,为我童年的生活增添了太多的温暖。
布鞋是那个贫穷岁月中唯一奢侈的东西,每到年末,家里的每个人都会有一双新布鞋。在寒冷的大年夜,脚上穿着新布鞋,那是我们那个年代过新年的仪式,现在想来依然记忆犹新。
其实,布鞋的制作从夏天就开始了,夏天太阳大,母亲会把家里我们已经穿不下的衣服裤子剪成布,用一碗米熬成米浆,拿一张宽敞的木板,把这些碎布用米浆粘在木板上,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,晒干以后,母亲就将整张碎布取下来,按照每个人脚板的尺寸剪成大小不同的鞋板,而且一双鞋要剪很多层,这是用来做鞋底的,既要厚实,又要耐磨,妈妈就将布鞋的底尽可能地叠厚,我们称之为千层底,别看都是些碎布黏合在一起,却非常结实,也很暖和,妈妈给我们做布鞋,不只是这些退休了的碎布做成的鞋底,还有棉花。妈妈每年都会种上一垄棉花,到了秋天,把雪白的棉花团摘下来,晒干放好,这是做布鞋必不可少也是绝好的料,在千层底上铺上一层软软的棉花,为冬日的寒冷又增加一层铠甲。为了让鞋子更加耐穿,母亲也会种上一些麻,这些麻的用途可大了,麻砍下以后,把皮剥下来,搓成一条条的细绳子,特别坚实耐用,母亲就用这个麻线给我们做鞋。步骤还挺讲究。首先是母亲用麻线一针一针地纳鞋底,纳好鞋底以后再做鞋面,做好鞋面之后,再用麻线一针一针地把鞋面缝在鞋底上。每一双鞋,都是经历了无数道工序,在母亲一针一线中,从春到冬历经四季才最终成型。一双看似简单的鞋子,却凝聚了母亲所有的关心、爱护以及无私。但母亲却非常乐意去做,她认为给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她最高兴也最愿意的事情,所以即使他的手被麻线折磨得起了老茧,也从未有半句怨言。每次我和妹妹穿着妈妈做的新鞋子出现在村里人面前的时候,村里人都会露出惊羡的目光,真诚地称赞妈妈的手艺。在我们眼里,妈妈就是生活的魔法师,她让那些穷困的日子焕发出无限的希望。从那时起,我明白,任何东西都有它存在的价值,就看你怎么去用它,物如此,人也一样。这也是后来我有了更多的直接生活经验以后悟出的道理。同时,我也真切地觉得节俭确实是一种美德,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,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。
求学岁月:布鞋是“游子身上衣,临行密密缝”的深情
从我记事起,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求学,从小学到初中,每天奔波在乡村的田埂上,无论刮风还是下雨,从家到学校的路都是我一个人踩着泥泞,冒着风雪,一步一步走出来的。寒冷的冬天,把母亲做的布鞋带在书包里,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再把布鞋穿上,脚暖暖的,也为我的学习增添了不少能量。中小学的九年,布鞋从不离身,它成为我读书的动力,也是我努力向上的源泉。为了在冬天来临之前赶制布鞋,母亲不管熬多少晚上,都能如期把布鞋送到我的面前。但那时的我小,每次在学校里穿着布鞋到处乱跑,尤其是下雨的天气,一天下来,布鞋被我踩得湿透了,回家后母亲就会忙着给我把鞋子烘干。所以,无论何时何地,我都能在寒冬享受那份难得的温暖,这温暖伴随我整个的读书时光,温暖了我整个的人生旅程。
高中在学校里寄宿,别人的布鞋都是直接在超市里买的,只有我,每一次都会带着妈妈给我做的布鞋,因此也赢得很多同学羡慕的眼神。那个时候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,想家的时候又没有电话可以联系,所以想母亲,想家的时候,我就穿着布鞋,慢慢感受布鞋传递给我的温暖,好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,给了我孤独求学岁月里太多的慰藉和温暖。尤其是四年大学和三年研究生,我远离了家乡,远离了父母,布鞋给了我家的温暖,也填满了我整个的读书岁月。爱是无须多言的,只要真诚,不在乎承载爱的载体,母亲用她的方式陪伴着我的成长,即使在她看不到的地方,我依然能感受到母亲暖暖的爱意和深深地牵挂。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,母亲把她的担忧,关心和深情都倾注在一针一线里。
成家立业:布鞋是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的祝福
研究生毕业后,我来到了离家很远的一座城市工作生活,母亲每年依然会给我做布鞋,虽然布鞋不像小时那样从碎布开始,但母亲依然坚持一针一线地纳鞋底,上鞋面,并琢磨出了很多的新花样。她始终认为,自己亲手做的穿着才坚实。记得带老公回家初次见面的时候,母亲就送给他一双布鞋,因为母亲见我老公的鞋尺寸刚好跟父亲的差不多,于是就把原本做给父亲的鞋子给了我老公,算作第一次的见面礼物,之后,我们结婚生子,母亲除了每年给我做,还有我老公、我的小孩,甚至还给我的婆婆和公公做,因为她认为,布鞋就是一种认可,是一家人的象征。
每年都会做布鞋,这似乎是妈妈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,现在母亲老了,眼神也不好了,每次一回家就会跟我唠叨,眼睛看不见了,以后可能就没法每年给你们做布鞋了,但嘴上虽然这么说,每到年关,一双双漂亮的布鞋依然会整齐地摆在母亲的柜子里,然后被分发到每个人的脚上。
母亲用她的方式在为儿女祝福。她觉得,既然是一家人,既然要做布鞋,就必须每人一双,一个都不能少!这是心意,更是对全家团圆的祝福。
长大后,我就成了你
在我的前半生里,父母用他们的身体力行为我树立了一座生活的丰碑。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,我从父母的身上看到了勤劳、节俭、善良、无私、对家人的关爱,永远积极向上,对生活充满希望。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影响着我对生活、婚姻和家庭的看法,并最终影响着我的家庭教育观。
初为人母,心中除了兴奋、不安,更多的是在心里为孩子描绘未来的蓝图。但我深知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,别人是无法代替的,作为父母,当然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。但试想想,我从一穷二白的物质世界里走出来,父母没有给我车子、票子和房子,但我得到的远比这些要珍贵,我有高尚的人格,有宽广的心胸,有生活的智慧,这些都是我从父母的身体力行、耳濡目染以及相处的点滴生活中得到的,它们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,成为我人格的一部分。我相信只有精神富足,人才会真正地快乐。所以我也想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,成为一个心理健康,有人格魅力的人。
教育最初都来源于父母的一言一行,潜移默化,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孩子。父母本来就没有多少文化知识,但他们的朴实、勤劳、节俭、无私都是最好的启蒙教育。我从母亲的“布鞋”里,明白了“家”的内涵,懂得了爱的力量。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,把对孩子的爱倾注在规划孩子的未来上,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,每天安排大量的作业,网课、兴趣培训,让孩子没有时间过童年。但其实他们在规划孩子的未来的同时,自己却未必能做到。因为父母的默默付出和表率,让我从骨子里明白父母的“行”永远大于“言”,我也用我的行动让孩子明白节俭、勤劳、坚持这些优良的品质,而不是单纯的说教。
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在孩子的世界里,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,即使工作再忙,生活再苦,都比不上站在孩子的旁边,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,他的每一次学会你都能见证,他的开心、他的烦恼,他的任性,他的乖巧,是他成长的一部分,也是家庭氛围形成不可或缺的细节。因为每一次的困惑,有父母为他们开解;每一次的开心,有父母一起分享;从每一次任性中学会待人处事,而每一次乖巧懂事却总能让自己和家变得更加和谐,就因为在每一次的生活细节和点滴相处中,孩子明白了家的概念,明白了规矩,也明白了父母的苦心。我想,这就是家风的伟大力量。它是一点一滴的汇聚,润物无声的滋养,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旅途中内心深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。